新闻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南方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大发生和防治对策
文章来源:    新闻发布日期:2010-08-19    浏览次数:2496
       马家龙1 宋贤勇1  查军民1 申奎李洪彬1 曾强张爱伟1 洪全国2
     (1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10036;2盐城市第二种子公司  224002)
 
   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发生,渐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面积骤增,重病田危害大,栽培避病困难,可供补救时间短,无抗病品种可用,比条纹叶枯病更难防控,农民损失严重。据《长沙晚报》2009年10月15日报道湖南省61县市区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湖南省农业厅在望城县茶亭镇召开现场会议,全镇播下的25个水稻品种全都有染病的,无一幸免。
 
1.传播途径:水稻黑条矮缩病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我国华北、华东地区流行,之后逐渐难觅踪迹。近几年由于耕作制度多元、栽培方式的变化、农田生态多样,加上冬季气候趋暖,南方多地洪涝灾害后连续高瘟天气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扩散的主要原因,与水稻品种和种子质量无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灰飞虱一但获毒可终身带毒,若虫、成虫均能传毒,且传毒效率非常高。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2.发病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率偏低。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 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 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 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3.病毒类型。病原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称稻黑条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nm。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
 
4.预防措施。
4.1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并能同时移栽。农闲时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毒源。
4.2加强秧苗管理,不可偏施氮肥,以防秧苗过绿,诱发稻飞虱严重为害。
4.3前茬治虫防病,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还要注意麦田防虫。抓住一代成虫从麦田迁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虫由早稻本田迁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到早播麦田的防治,具体防治方法参见灰飞虱。
4.4田间药剂防治。
4.4.1秧田用10%吡虫啉按3:1000的比例播前拌种或用丁硫克百威拌种。
4.4.2秧苗期用25%吡蚜酮40克/亩或50%烯啶虫胺6-8克/亩+3%植物激活蛋白30克/亩+叶面肥,兑水60斤喷雾1-2次(尤其栽前送嫁药必用)。
4.4.3栽后3-7天亩用48%的毒死蜱100毫升+25%吡蚜酮30-40克/亩或50%烯啶虫胺6-8克/亩+叶面肥兑水60斤喷雾。(或在移栽时亩施3%克百威6-8斤)。
4.4.4栽后10-15天再亩用31%氮苷・盐酸吗啉胍或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或宁南霉素+叶面肥+25%吡蚜酮30-40克/亩水60斤喷雾。
4.4.5分蘖期发病,先将大田水稻排干,每亩用20%施暴菌(或噻森铜)60-90克+芸台素内脂等叶面肥喷雾一到两次。
4.4.6幼穗分化期每亩用20%施暴菌(或噻森铜)60-90克+宁南霉素40克喷雾。
 
   2010年6-8月份江西、湖南等省因前期低温洪涝加上后期连续高温,早稻和一季中稻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害重,因引起农民朋友和当地农业部门的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尚未发现明显抗病的水稻主栽品种,而杂交籼稻极易受飞虱为害,我国和东南亚北部稻区田间已积累大量毒源,以及跨区域迁飞性的传毒介体飞虱在我国各稻区的大范围发生,使该病毒病在我国各稻区潜在流行风险极大。为了降低农户损失,最好的防控措施是切断病毒链。明年春耕的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秧苗。不要将有病秧苗运到无病区,以防人为扩散毒源。
 
                                  发表于《中国种业》2010年10期

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31333号    网警备案: 苏公网安备 32011602010191号 

民企账款、农民工工资拖欠投诉电话:83245388     83327150         设计制作:美胜美图  pan r y  


防伪查询 OA登陆 二维码